top of page

計劃背景

世界衞生組織報告指出,全球大約有10%-20%的兒童和⻘少年受到不同程度的精神及情緒問題困擾。據香港醫管局數據反映,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服務的個案不斷上升,由2015/16年度28,800宗增至2018/19年度40,350宗註,反映本港兒童的精神健康問題非常令人關注。
研究顯示,兒童在7-8歲開始接受社交情緒教育,對培養社交技巧、了解自己及別人的情緒,都有顯著 的正面影響。社交及情緒學習課程透過營造正面的課堂和學校文化,鼓勵學生在⼀個安全和關愛的環境下參與活動。課程內容著重培養學生對生命的關懷和專重,學習理性的思維⽅法;並提升學生在行為、同理心、與友儕相處等技巧。另一方面,持續推行課程亦會對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日後的身心健康、幸福感等產生正面影響。
承蒙凱瑟克基金資助,《童狗有話兒》是香港第一個結合社交與情緒學習和人道教育的課程,為期3年 (2018 - 2021)。由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黃蔚澄博士為首的團隊負責設計課程、編撰故事書,並提供培訓和製作教材,令參與計劃的學校在計劃完結後可以延續課程。

CARingKid07.jpg
CARingKid06.jpg

註:2018/19年度數據涵蓋範圍擴大,未必可以與以往公布的數字比較。

(政府新聞公報: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103/24/P2021032400318.htm?fontSize=1

計劃理念

兒童的身心健康對他們日後能否發揮潛能、成功面對逆境及成就堅毅的生命力極為重要。事實上,兒童若出現情緒問題,⼀般在成長早期已有徵兆。因此,無論從家庭或社會角度,我們必須自少培養兒童的正面社交情緒能力,防患未然。《童狗有話兒》計劃針對現今社會對兒童健康成長帶來的挑戰,例如學校及家庭的期望、虛擬世界的人際關係、網絡欺凌、校園欺凌等。透過以實證為基礎介入方法,提升兒童的社交情緒能力。

Screenshot 2020-08-05 at 12.48.14.png

《童狗有話兒》課程理論架構

計劃目標

我們期望透過六節課程,營造愉快的學習經驗,鼓勵學生在一個輕鬆和關愛的環境下參與活動。計劃主要目標如下:

提升學生的社交能力及人際關係技巧
加強學生的同理心及學習情緒管理
培養學生的正向思維及處理困難的能力
提高閱讀/學習的興趣及動機

計劃模式

計劃分三個學年以漸進、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推行。第一年先在三間先導學校展開,由香港大學團隊主導擔任教學。由第二年開始,已參與一年的學校則由學校老師主導擔任教學,新加入學校則仍然由香港大學團隊主導。三個學年的推行模式如下:

參與學校

第一年加入學校: ​

Sfacs_logo@2x.png

​聖方濟愛德小學

logo_434@2x.png

黃大仙天主教小學

logo_96@2x.png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

紅磡信義學校

第二年加入學校:

logo_525@2x.png

大角嘴天主教小學

logo_118@2x.png

香港道教聯合會雲泉學校

Screenshot 2020-08-07 at 19.02.38@2x.png

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

第三年加入學校:

schlogo@2x.png
Mask Group 32@2x.png

仁濟醫院趙曾學韞小學

Mask Group 33@2x.png

李陞小學

Mask Group 34@2x.png

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第二校

Mask Group 35@2x.png

寶安商會溫浩根小學

日常課堂
bottom of page